文旅市場“清涼”上新 釋放經濟發展新活力
文旅市場不斷上新,各種各樣的文旅活動備受歡迎,避暑勝地旅游熱度攀升……在剛剛過去的暑期,“清涼”旅游“出圈”又“出彩”,激發出文旅市場新活力。
日前,《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發布,明確提出激發改善型消費活力,并圍繞旅游消費作出了重要部署。文化和旅游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出游人次27.25億,同比增長14.3%;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2.73萬億元,同比增長19.0%。
這個夏天,“清涼”旅游釋放經濟新動能,各地文旅紛紛上新,推出避暑旅游新產品,讓“輕裝上陣”的旅行更清爽。在貴州黔東南,以水為主題的各項體驗活動陸續上演,玩水、觀瀑,游客可以在青山綠水間享受夏日的清涼與速度的激情;在黑龍江哈爾濱,宜人的氣候為遠道而來的游客“降溫”,室內冰雪館通過冰塊的反季儲存、利用,讓“冰雪奇遇”不再是“季節限定”;在云南,火爆的“采菌游”開啟美食之旅,游客在品嘗美食的同時,也能深入了解當地的菌文化,“清涼”不僅是一種體感,更是一場味蕾的盛宴。
業內專家表示,人們對“清涼消費”的需求增加,不僅有助于激發旅游、餐飲、娛樂等傳統行業的活力,還將為數字經濟、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提供更加豐富的內容,催生更多新業態。
清涼消費市場火熱,讓諸多相關產業也迎來了新的機遇和發展空間。一些出行目的地搶抓“涼”機,不斷豐富旅游業態。貴州六盤水與海南、重慶、武漢等城市建立“候鳥式”養老聯盟,開辟農業觀光游、林果游、花卉游等不同特色的游玩場景,吸引游客旅居;吉林延邊憑借生態、氣候、文化等優勢,打造“民俗+旅游+體驗”新風尚,將民俗風情展示、文化演藝體驗、特色餐飲民宿、古樸傳統建筑等相互融合,讓游客感受朝鮮族民俗文化特色,把“冷資源”變成了“熱產業”。
在今年暑期,避暑旅游目的地的熱度持續增長。相關旅游平臺數據,7月以來,避暑相關搜索量大幅增長,其中,張北壩上草原、承德避暑山莊的搜索量大大增加,以伊春、哈爾濱、大興安嶺等為目的地的酒店預訂數量增幅均超50%。平臺上還出現了周邊小鎮避暑出游的新趨勢、新玩法,進一步豐富了游客的旅行體驗。
“清涼消費”為消費市場帶來更多人氣,對于激發經濟活力具有重要意義。業內專家表示,在進一步挖掘和整合資源,打造更多創新性消費場景和模式的同時,也要加大對市場的監管力度,維護好市場秩序和消費者權益,為夏日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我國旅游業已經從觀光為主進一步向觀光、休閑、研學等多元化格局轉變,旅游者的價值追求更加多樣。”中國旅游研究院政策與科教研究所所長宋子千表示,未來,除了持續推進旅游與各領域融合、積極發展文旅新業態,還應瞄準文化強國和旅游強國建設,推進文旅標準化進程,積極培育優質文旅產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