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有新事”系列報道
新春走基層|從春運到“村晚” 用“新”過年花樣多
“按照北京的老規矩,過農歷的新年(春節),差不多在臘月初旬就開頭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可是,到了嚴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并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這是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節》一文中對年的描述。
如今,這股年味正在流動的“春運”中醞釀,而“春運”也成為當下獨特的年俗。
“歡迎大家乘坐紅色魯南線G6955次列車。”1月30日,在青島北開往青島北的G6955次環線列車上,開展了別開生面的“年俗非遺進高鐵”活動。
五彩繽紛的花餑餑,憨態可掬的生肖布偶,形態各異的龍頭帽,精巧別致的蘆葦畫……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車廂亮相。旅客們賞非遺、學技藝、親手體驗“福袋”制作和古代“龍磚拓片”技藝,共同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在青島北開往青島北的G6955次環線列車上,旅客在列車上體驗布偶縫制。王敏攝
“列車的速度越來越快了,回家的路也越來越近了。希望通過高鐵把我們的非遺文化傳遞到家家戶戶,讓更多人了解花餑餑。”花餑餑非遺傳承人林淑萍介紹,在膠東地區傳統習俗里,每逢節日,都會蒸上幾鍋花餑餑,裝飾龍鳳呈祥、石榴花開、蓮花寶座等花型,寓意日子紅紅火火、蒸蒸日上。
除舊布新,祈福迎祥是春節民俗的本質內涵,也是春節民俗文化永遠的主題。正如德國民俗學家鮑辛格所說:“一個傳統不是因為古老才有價值,相反是有價值它才古老。”春節民俗傳統的價值經歷了千年歲月的錘煉與淘洗,歷久彌新。
“咚得隆咚!”
在山西臨汾,鼓聲響起,意味著春節就不遠了。
2月1日上午,在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吳村鎮東郭村廣場上,晉南威風鑼鼓非遺傳承人張勇站在中央,鼓手、鑼手、鈸手、鐃手以他為圓心排成一圈圈圓形。
“高興不過娶媳婦,熱鬧不過敲鑼鼓。”在臨汾市,威風鑼鼓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所屬各縣市區,幾乎村村都有自己的鑼鼓隊,都有自己的“鑼鼓曲牌”。
一陣鑼鼓聲落,一群身著紅色花襖的婦女,喜氣洋洋地揮舞著彩綢,擺動著花傘,歡快地扭起了大秧歌。中午12點,雪花依然輕舞飄旋,在風的“鼓舞”下升騰。廣場四周,一串串紅燈籠已掛上樹梢,在飄舞的雪花映襯下,顯得格外通紅。冰天雪地里排練的村民們,依然熱情似火。陣陣鑼鼓聲回蕩在東郭村的上空,一敲一響,敲響一村的熱熱鬧鬧。
春節民俗在傳承中變化,在變化中傳承,春節民俗傳統與適應時代環境的新變構成了春節的完整形態。
從“村超”到“村晚”,讓一座在貴州省大山里的小城——榕江縣遠近聞名。
貴州省榕江縣“村超村晚”現場。人民網 顧蘭云攝
2月3日恰逢南方小年,榕江縣熱鬧非凡。自2024年1月初“村超”新賽季啟動以來,小年夜相聚榕江看“村超村晚”再次掀起歡慶熱潮。此外,在“村超”賽場還設立了“村晚”龍門陣演播室,2023年“村超”賽場上涌現的各個代表性人物以及為村超賽事提供服務的代表,通過現場互動訪談+短視頻的形式,暢談他們的“村超”故事和“村超”夢想。
從只有八道菜的飯館菜單,到越來越豐富的年夜飯套餐;從過年才能拍一張的“全家福”,到每時每刻都在亮起的閃光燈……從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到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幾個字的簡單改變反映出時代的進步,而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催生出形形色色的新年俗,在給百姓生活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也給傳統年俗注入新的時代內涵。(栗翹楚 喬姝 武笑 顧蘭云 劉洋 董童 田小麗)
“老家有新事”系列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新春走基層|民俗鬧春過大年
- 人民網晉城2月12日電 (記者栗翹楚)“福祿壽喜財巡游”為游客帶來新春吉祥祝福;身著舞龍服飾共舉龍燈,感受傳統文化的力量;“國風市集”匯聚了國潮文創、特色美食、趣味游戲等諸多內容……近日,隨著安徽省“我們的節日——歡歡喜喜過大年”活動拉開新春序幕,位于安徽省池州市AAAA級景區——九華山大愿文化園,以“以行踐愿”為主題、以大愿文化作為多域溝通線索,以場景體驗消費重塑傳統文化,通過“傳統+時尚”全消費融合場景,展開了一系列春節文化游園活動,邀請廣大游客體驗傳統過年氛圍,感受傳統與當代結合的文化之美。 陶陽里歷史文化旅游區的陶陽廟會、浮梁古縣衙的非遺大集、高嶺中國村的瑞獸迎賓……這個春節,江西景德鎮這座千年古城的文旅活動,正在陸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