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耕地保護“新密碼”系列之三
保護黑土地打出“組合拳” 守好糧食安全“壓艙石”
萬物土中生,有土才有糧。黑土地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財富,在我國糧食安全中起著“壓艙石”的作用。
近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出臺,其中第十五條第二款明確規定“國家建立黑土地保護制度”,從法律上規定了要在國家層面建立黑土地保護制度,這對于不斷完善黑土地保護制度和法律體系提供了法律依據。
建章立制 推進黑土地保護法治化
良法善治,在于法之必行。一直以來,黑土地保護難點多、情況復雜,國家與地方紛紛出臺法規政策和規范性文件,織密法律之網,打響黑土地保衛戰。
不斷完善的頂層設計,讓黑土地再一次煥發生機。《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關于進一步加強黑土耕地保護的通知》《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等一系列關于黑土地保護的政策陸續出臺,為黑土地保護建章立制。
夯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守護好“中國糧倉”。在土地管理、耕地保護、水土保持等法律的基礎上,《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條例》《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條例》等地方保護法律法規相繼建立。
自然資源部國土整治中心研究員李少帥表示,不斷完善黑土地保護制度和法律體系,將黑土地保護上升為國家意志,有利于規范黑土地保護、治理、修復、利用,保護黑土地高產優質農產品產出功能,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堅強法治保障。
合理利用 保護黑土地優良生產能力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黑土地是全世界公認的最肥沃的土壤,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
用好黑土地,打出“組合拳”。東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院長杜國明認為,促進黑土地的保護性耕作與合理利用需要政府、企業和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共同努力。只有采取科學合理的保護措施和管理方式,才能實現黑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
首先,要盡快推進第三輪土地承包、穩定耕地產權。明晰、穩定的耕地產權可以促進耕地使用者采用科學合理的保護性耕作措施。在第二輪土地承包即將期滿之際,各地盡快推進第三輪土地承包,大力解決歷史問題,穩定耕地產權,確保耕地承包、經營等主體合法權益,促進黑土地保護。
其次,要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新型經營主體較小農戶在保護黑土地、采用新技術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各地要大力培育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實施土地托管,加強農業服務,通過規模經營來大力推廣免耕法、少耕法等保護性耕作技術,減少土壤侵蝕和風蝕,保持土壤肥力和水分。同時,研發和應用新型農業機械和農藝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黑土地的負荷。
三是完善黑土地監測與監管體系。建立黑土地監測與評價體系,定期監測黑土地的質量狀況和生態環境變化情況,及時發現和解決存在的問題,確保黑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建立健全黑土地管理制度,強化監管和執法力度,防止非法開墾和破壞黑土地資源的行為,加大對破壞黑土地資源的處罰力度。建立黑土地保護成效評估機制,對黑土地保護工作進行科學評估和考核。建立宣傳教育制度,通過各種渠道加強黑土地保護的宣傳教育,增強農民和社會的保護意識。
統籌發展 提升黑土地開發利用效率
2023年,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四省區實施保護性耕作面積已超過9000萬畝,“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完成1億畝黑土地保護利用任務,黑土耕地質量明顯提升,預計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提高10%以上。
統籌發展,多措并舉提升黑土地質量,提高黑土地開發利用效率。杜國明認為,平衡好黑土地開發利用與保護的關系需要政府、企業和農民共同努力,協調好糧食主產區和主銷區間的關系。“只有采取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方式和保護措施,才能實現黑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
“在開放利用方面,要綜合考慮黑土地保護需要,結合未來人口變化趨勢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分類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從嚴約束城鄉建設無序蔓延對黑土地侵蝕。”李少帥說,“同時也要提高現有產業用地集約節約程度,及時開展城鎮低效用地開發再利用,優先挖掘現有建設用地潛力。”
李少帥表示,應嚴格控制建設用地占用黑土地,建設項目確實難以避讓黑土地的,應嚴格落實占補平衡,做到“占黑土補黑土”,實施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
杜國明補充說,不斷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保護黑土地生態環境。通過免耕少耕、秸稈覆蓋、深松等措施,采用生態化植保技術,因地制宜構建黑土地保護利用的區域模式,減少水土流失和土壤風蝕,減輕化肥和農藥用量,保護黑土地生態環境,提升開發利用效率。
解鎖耕地保護“新密碼”系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