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基建開發加速 打造生態文明建設“高速公路網”
自“雙碳”目標提出以來,我國在能源、建筑、交通、制造、金融、民生等領域實施節能減碳方案,發起了以智能制造、新能源、節能建筑、低碳行為引導等降碳項目。與此同時,圍繞碳相關要素聚集與流通的“碳基建”也應運而生。
“碳基建”即碳基礎設施建設。與人們印象中的傳統基建不同,“碳基建”旨在發揮“碳”作為未來社會發展核心計量單位的基礎性作用,構建碳相關要素聚集與流通的公共底層服務系統,并有機統合碳數據、碳技術、碳資本三大要素,統籌規范各類減碳行為,實現全社會范圍內碳的全足跡與全生命周期管理溯源,融合新老基建發展的成果,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所需新要素的“高速公路網”。
“以碳數據為核心,碳基建是由智慧感知、數據中心、計算平臺等功能共同構成的軟硬件載體。通過檢測采集、篩查整理、路徑追蹤、度量計價、確權交易等,將現實世界中的碳排放鏈條分解并映射到數字空間,全流程、高精度地把個人、企業實體的各種行為連接起來、梳理清楚。”中碳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碳基”)總經理李兢表示,碳基建將針對碳要素聚集與流通,建設公共服務平臺與可信共享能力,面向一切企業和個人碳行為體,提供可及、開放、安全的碳賬戶服務。
碳基建將碳數據、碳技術、碳資本三大要素有序聚合在一個數字空間中,為治理方、供給方、消費方、服務方提供了高效、便利、完整可靠的新型平臺。據中碳基執行總經理李渝介紹,中碳基將“碳基建設施建設”分為“碳數字”“碳空間”“碳工程”“碳運營”四個層面。其中,“碳數字”將碳排放數量完全數字化實現“七可一全”,“碳空間”將碳業務定義在可大面積協同治理的數字空間中,“碳工程”則適配城市稟賦的雙碳產業運營與招商政策,“碳運營”是碳資產與資本市場有效對接以支持實體產業。
“以碳基建支持碳應用生態建設為例,在中碳基的布局中,城市碳基建的核心應用是碳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聚焦碳要素的數字性和雙空間性。中碳基為企業理清碳足跡、盤清碳家底、評價碳績效、管理碳資產提供數字空間和工具,輔助管理部門統籌城市、園區、企業三級碳數據,實現區域碳家底算得準,管得細,看得清。”李渝表示,碳空間是政府和企業開展碳數據要素安全協同與可信流通的數智化載體,是以企業為主體的跨域數據協同治理“工具集”,是解決數據跨域互認和數據隱私保護問題的“安全島”。碳空間中個人碳中和服務則是城市碳普惠平臺開發與機制建設的抓手,極簡設計、極簡操作,重構綠色供需關系,引導綠色消費,踐行央企責任。
此外,李渝介紹說,中碳基以創新理念不斷延展豐富碳基建的“公共性”。在碳基建聚合生態中,綠色金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塊,也是引導城市、園區和企業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動力。中碳基與金融機構、標準研究機構等生態伙伴協同創新,共建碳基建綠色金融服務板塊,實現企業ESG報告編制、金融機構碳資產管理、企業綠色資質評價、綠色抵質押品認定標準、綠色金融資產風險管理、綠色信用跨域互認等功能,以供應鏈金融普惠服務為基礎,聚焦中國建筑行業綠色轉型升級場景下資金與資產的高效精準適配,實現建材施工綠色標準建立、綠色資金釋放與回收,激勵中小企業更新綠色技術降低融資成本。
“作為基礎設施的一種,碳基建依托我國完整產業鏈與實體制造優勢,支撐全社會低碳治理的基本生態,是鏈接能源、建筑、交通等各領域實體形態的減碳行為與交易、物流、金融、法律、審計等各類虛擬形態的碳管理服務體系之間的‘基礎錨定平臺’。”李兢表示,與其他基礎設施建設一樣,碳基建必須由政府主導、企業實施、全民參與、社會監督,實現“雙碳”目標需要在國家政策的科學引導下,有序達到社會資源再配置,繼而取得科技創新、經濟競爭力提升和社會進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