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影片,2021无码国产在线视频,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观看三区,久久综合给久合久久综合

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人民網記者新春走基層:

鄉親們的年夜飯越吃越美

楊曦 李楠樺 黃子婧 陳燕 付兆颯 朱虹 符武平 張代生
2022年02月01日10:28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辭舊迎新歲,除夕曬年味。年夜飯,是中國老百姓一年中最重要的“團圓飯”。一席圓桌,幾道佳肴,歡聲笑語縈繞耳畔,人們的幸福喜悅之情在談笑間不斷升騰。

這個除夕,在廣西崇左,村民吃著自己種的甘蔗甜到心口;在河北樂亭,“田專家”默默定下了來年的目標;在四川廣安,堅守崗位的駐村干部為村民做了豐盛的佳肴;在海南白沙,易地扶貧搬遷的村民在新房吃上了團圓飯……

歲末回首,過去的一年,日子更好了,飯菜更香了,環境更美了,村民們的心里更加踏實了。展望來年,鄉親們對更加美好的生活滿懷期許。

小小農作物,撬動大產業

“過個甜滋滋的新年”

黃海一家三口吃年夜飯。黃子婧攝

在廣西崇左市公益村,村民黃海在精心準備著年夜飯,白切雞、紅燒排骨、菠蘿鴨……大大小小的菜碟餐碗擺滿了整個餐桌,其中那一大盤粗壯飽滿的甘蔗段最是醒目。“這是自己家種的,甜著咧!”

崇左素有“中國糖都”之稱,因這里的甘蔗總產量約占全國的五分之一而得名。黃海家里就種了40畝。

“今年算是大豐收啦,大約有240噸。”黃海笑著算起了收入賬,按520元一噸算,今年他們家種甘蔗的收入就超過12萬元。

歲末年初是蔗農們最為忙碌的時候。起早貪黑,背上鐮刀帶上糧食,在蔗田里一干就是一整天。“累,但一年的努力也都在這時候得到回報。”和黃海一樣,村里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有甘蔗。以前,大伙們的田地都很分散,現在得益于糖料蔗基地的建設,村民們的蔗田由小塊變大塊,打理起來也更加方便。

變化不僅體現在蔗田上。2021年,許多村民家里的裝蔗車裝上了機械架子,機械化作業越來越多地運用到甘蔗種植中。“以前都是用人力將甘蔗背上車,很沉,一天下來腰酸背痛。現在有了機器,省時又省力!”黃海的妻子黃秋帶說著還豎起了大拇指。

收入年年增漲,日子越過越好。除了種植甘蔗,閑暇時黃海還會找些零工做,他打算攢足了錢去市里買房。“村里很多人都在城里買了房子,我也有這個打算。”

臨近除夕,黃海家的甘蔗已經砍了大半。“剩下的年后再繼續,現在就是好好過年,吃點甘蔗,過個‘甜滋滋’的新年!”

毛仁慶一家人吃年夜飯。陽海翔攝

小小農作物,撬動大產業。無獨有偶,在廣西桂林市永福縣廣福鄉龍溪村,村民們近年來通過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實施農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龍溪村仁慶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毛仁慶告訴記者,2021年,合作社為村民代銷麻竹筍30余萬斤,銷售額達40萬元,一下子解決了村民種筍的后顧之憂。同時,還有10多位村民成了他麻竹筍加工廠車間的工人。

“以前生活困難的時候,過年連新衣服都買不起,年夜飯也只能吃點豬肉。現在不一樣了,年夜飯想吃什么都有。”毛仁慶告訴記者,這一桌菜,他最愛的還是中間這盆麻竹筍做的酸菜魚。

談到對2022年的期待,他希望把麻竹筍加工廠繼續做大,吸納更多的村民來工作,讓他們都能實現在家門口就業的心愿。

人才是基礎,組織是保障

“我們的日子是越過越好啦”

李軍邀請趙鳳潮、王會平與家人一同吃年夜飯。裴信民攝

“喂!鳳潮,一會兒叫著會平過來,咱們喝兩盅!”放下電話,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馬頭營鎮南趙莊子村黨支部書記李軍對忙著包餃子的老伴兒說,“一會兒多炒倆菜,鳳潮跟會平在這兒吃年夜飯!”

鄉村振興,人才是魂。從2019年南趙莊子村供銷合作社作為全縣首批試點成立至今,李軍擔任村供銷合作社理事長,與社員們推選出的趙鳳潮、王會平兩位“田專家”一道當起了“技術顧問”,為供銷社流轉的158.5畝地“把脈問診”。

夜幕降臨,趙鳳潮和王會平如約而至,三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聊。“這一年過得真是提心吊膽哪!又是強降雨又是大風的,幸虧地里的收成沒受啥影響!”“可不么,前兩天分紅,78戶股東都議論開了,還是入股好,一畝地能分700多元,比單租出去多收入200多元呢。”“年后咱們還得去外面看看,選選好品種,學學好經驗,讓供銷社再擴擴規模!”

作為農業大縣,樂亭始終注重鄉土人才隊伍建設,深入實施“三個培養”戰略,為鄉村振興注入生機與活力。

村書記為劉昌友準備團年飯。受訪者供圖

在四川省廣安市前鋒區代市鎮唐橋村,村民劉昌友家里年味兒正濃。

“魚,年年有余;丸子湯,團團圓圓;番茄炒蛋,紅紅火火……”12點剛過,七菜一湯全部端上了桌。劉昌友笑著說:“一桌子全是菜,放飯碗的地方都沒有了哦。”

當唐橋村第一書記唐貴艷得知留守老人劉昌友女兒因為工作原因不能回村,只剩劉昌友獨自在家過年時,便主動約上村黨支部書記唐信兵,為劉昌友準備好一桌“團年飯”。

摘菜、生火、洗鍋、煮飯、炒菜……上午9時許到達劉昌友家后,兩個“唐書記”在廚房中忙活著,煙囪冒出縷縷炊煙,陣陣菜香飄出。

“團年飯”吃到一半時,劉昌友的女兒劉加怡打來了視頻電話。視頻那頭,劉加怡趁著午休時間關心父親中午吃什么。劉昌友翻轉鏡頭,一桌子菜、一桌子人。“村上對我很關心,書記都來給我做飯和拜年。你好好工作,不要牽掛我!”

在唐橋村,村書記不僅上門做年夜飯,還帶著村里的老人養蠶。唐貴艷告訴記者,唐橋村有養蠶的歷史,大多數村民都掌握了養蠶技術。前一任第一書記就在村里成立合作社,幫助村民拓展蠶絲銷路。

“我接過棒子后,更要把這項事業做起來。一年養五季蠶,一個月差不多出一批蠶繭。這樣一來,村民月工資收入應該能夠達到1500元以上。”唐貴艷算得仔細。“未來,我們還要大力發展林下養殖和種植,通過蠶繭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

在陜西省安康市紫陽縣雙安鎮白馬村大山深處的金坪窯廠,駐村干部也陪著村民吃團圓飯。席間,村支書雷興發對村里的大學生王毅、王沛兩兄弟說:“希望你們能把大學里學到的專業知識用在我們村的振興上。只要我們在發展中有了人才支持,還怕村里發展不起來嗎?”

好山好水,幸福流長

“我們的‘生態飯’越吃越香”

海南省白沙縣牙叉鎮新高峰村村民符國華一家吃年夜飯。符武平攝

走進海南省白沙縣牙叉鎮新高峰村生態搬遷村,大紅的燈籠高高掛起,嶄新的春聯蘊含著新年心愿。村民符國華全家圍聚在一起,吃上了一頓幸福的團圓飯。

說起生活的變化,符國華欣喜地說:“房子寬敞了,現在每家每戶都裝著太陽能熱水器,還能用燃氣做飯。距離更近了,現在住的村子離縣城就幾公里,騎著電動車就能去縣城。干活方便了,在老村,山陡路險,條件艱苦,現在路面十分平坦,干活不含糊。”

高峰村,原地處鸚哥嶺腹地,位于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核心區,是黎族老鄉世代生活的地方。2020年底,為了助力國家公園建設,符國華和村里另外117戶實施整村搬遷,從偏遠的山區搬到了如今的小樓房里。

符國華美滋滋地說道:“還有一個最明顯的感受就是收入高了。以前在老村,只靠割膠養家,每年收入2萬元。現在除了割膠,村里的產業基地也能分紅,每年收入6萬元。”

據新高峰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符志明介紹,搬出大山后,“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成為他們最大的目標。

據介紹,2020年新高峰村通過“政府+企業+合作社”的發展模式,積極打造新高峰新食用菌項目基地,首期投入300萬元,年分紅18萬元。2021年繼續投入85.5萬元擴建食用菌項目種植規模。

“如今,我們因地制宜做產業,除了橡膠,還探索林下經濟,種植蘑菇,村民對這個產業發展也更有信心了。”符志明說,下一步將帶動更多村民種植蘑菇,讓村集體經濟產業真正實現“村民集體干”。

“我們搬出大山就是響應國家的號召,為生態做出讓步,也為子孫留下綠水青山,以后日子會越來越好。”符國華堅定地說。

頭頂藍天,環抱青山,新高峰村村民住著紅梁白墻小樓房,日子越過越紅火。

劉元錄與賀紅濤家人一起吃年夜飯。張代生攝

在山東省蒙陰縣垛莊鎮黃姑庵村,1月31日下午,黨支部書記劉元錄帶領著4位村干部,來到椿樹溝自然村賀紅濤家,與賀紅濤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飯。

椿樹溝村地處蒙山深處,海拔1001.2米,古樸的老房子大多安靜地坐落在山澗水流的兩旁。雖然叫椿樹溝,如今這里卻幾乎看不到椿樹,取而代之的是板栗、桃樹等經濟林木,這也是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多年的生態保護使這里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植被覆蓋率90%以上,是一處藏在大山深處的“世外桃源”。

近年來,椿樹溝村生態文章越做越大。2021年,該村引入農商文旅體驗項目,將文化元素融入生態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依托山水生態和文化資源優勢,椿樹溝村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2021年,椿樹溝接待游客突破100余萬人次。椿樹溝村也成為遠近為名的旅游村,富裕村。

作為返鄉創業人員和村里的致富能人,2021年,賀紅濤依靠經營農家樂、民宿,年純收入達50多萬元,同時,他還幫助本村7戶村民辦起了農家樂。

“感謝你們為村子發展所做的貢獻,我們的‘生態飯’是越吃越香。”劉元錄笑著對大家說,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多為美麗鄉村建設獻計獻策,讓村里的綠水青山越變越美。

除夕夜、團圓時。辭舊迎新之際,這一桌桌令人感動、意義特殊的年夜飯,承載著鄉親們對過往的銘記與感謝,更寄托著對未來的祝福與期許。好日子還在后頭呢! (李平對此文亦有貢獻)

2022年人民網記者新春走基層系列稿件:

之一:回家的路是溫暖的歸途

之二:就地過年,讓家的溫暖就在身邊

之三:今夜萬家燈火,他們在一線堅守

(責編:李楠樺、高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