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 從蚌埠扮靚淮河,看改革如何“彈鋼琴”
“蚌埠怎么這么像一座海濱城市!”
身處安徽省蚌埠市龍子湖東岸,腳下是一片平整開闊的沙灘,眼前一湖碧水延伸至遠處的地平線,耳旁拂過略帶涼意的微風,除了風浪小一些,這樣的景致,分明與海濱城市無異。
但如果真在海邊,又幾乎不可能看到如此豐富的色彩:一大片成熟的高粱,紅得熱烈而奔放;立冬節氣已過,草坪泛著微黃;一團粉黛亂子草,過了盛放期依舊爛漫;還有五彩斑斕的各種不知名的小花兒……
圖為龍子湖風光。王曉飛 攝
以前的龍子湖不“長”這樣。曾經,因為周邊雨污管網錯接混接,入湖澗溝污染嚴重,加上無序養殖、亂搭亂建、偷倒垃圾等的影響,龍子湖及周邊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之前東南岸那邊全是爛河汊,很少會有人往那邊去。”附近的居民如此回憶。
改變,源自2023年11月開始的龍子湖國家級幸福河湖建設東南片湖濱帶生態修復及濱岸清水暢流工程。開展岸線生態整治12.6公里,連通水系6.87公里,整治土地1131畝,新建、改建周邊道路9.2公里,通過生態修復、底泥洗脫、親水戲水樂水項目建設等工作,龍子湖煥發新生,水清岸綠、河暢景美、人水和諧的畫卷加速鋪展。
修沙灘,使用量巨大的沙子從何而來?面對這個問題,蚌埠市政協副主席、市水利局局長荀異然賣了個關子:“答案就在淮河里。”
龍子湖與淮河連通,如果說湖是鑲嵌在蚌埠城中的一顆璀璨明珠,那么河就是這座城市的一條“金腰帶”。但這條“金腰帶”,一度卻是蚌埠城市“臟亂差”的集中帶,由于“城在水邊城不美,河在城中不親水”,被過去的民眾視作“稻草繩”。
圖為蚌埠市淮河兩岸風光。王曉飛 攝
2022年初,蚌埠市正式啟動“靚淮河”工程,一方面對淮河河道切灘、拓槽、疏浚、清淤,將淮河主河道由原來枯水季不足200米拓寬至500米,主河槽泄洪斷面增大30%,河道蓄水能力新增480萬方;同時,350萬方切淮棄土也沒有浪費,用于加固堤壩背水面,原有10米寬堤頂被加寬至35—65米不等,有效提升了城市防洪標準。
不僅如此,指著寬闊的水面,荀異然笑著說:“龍子湖邊的沙灘和一部分道路鋪的石磚,原材料也正來自于淮河河底的沙石和淤泥。”
蚌埠治理淮河,用好政府和市場兩只手,將沉睡的水利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資金,破解了生態環境治理資金短缺、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等問題,探索出一條生態治理新路子。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當地還在保護和修復淮河生態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治理,在沿河地帶栽上耐水性花草樹木,同時依據洪水位的不同標準布置不同的設施,相繼建成騎行道路、棧橋、親水平臺和15萬平方米的體育場地,著力將淮河兩岸打造成“城市客廳”“市民公園”。
圖為龍子湖風光。王曉飛 攝
堅持系統觀念,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也應是貫穿改革發展全過程各環節的立場觀點方法。
據介紹,“靚淮河”工程入選2023年全國“推進生態環境重大工程實施”典型案例以及2023年度安徽省十大改革案例。
太陽西沉,離開龍子湖風景區時,落日余暉灑在湖邊的一塊大石頭上,照亮了上面刻著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十六字治水方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