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會種地”向“慧種地”轉變 農業現代化插上智慧翅膀
農業現代化是建設農業強國的根基,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近期,農業農村部出臺《農業農村部關于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與《全國智慧農業行動計劃(2024—2028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明確到2028年底,我國智慧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將大幅提升。
田間有“耳目”、云端有“大腦”、地里有“醫生”……當前,我國農民正從“會種地”向“慧種地”轉變。技術新、裝備強、科技范兒十足的智慧農業,既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增添底氣,也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支撐。今年以來,多地農戶告訴記者,使用先進的農業裝備,采取農機、農藝、農技相結合,水、肥、藥用量不斷減少,農作物單產卻呈增加趨勢。
在山東濰坊峽山區的豐年年數字農業種植園,園區工人借助農業種植云數據中心,依托數字種植管理模型,用系統管理種植,用算法決策農事,不斷完善藍莓生長模型,實現了藍莓生長管理智能化突破。藍莓年產值達1000萬元,帶動周邊200余名群眾就業增收。
“以2023-2024產季為例,通過原理考證、數據分析,最終形成科學有效的灰霉病防治方案,該產季灰霉病爆發率由10%降低至0.1%,極大程度保障了種植利潤。”種植園負責人介紹,在這里,智能溫控、組培繁育、精準施肥等先進技術已成為現實,“廠化種植”不僅節省了人力成本,而且提高了農產品品質,拓寬了銷路。
“下一步,將繼續堅持把發展智慧農業作為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嶄新賽道,深耕優勢果蔬品類,加快打造數字農業新高地。”峽山區農業農村和水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出臺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全方位提升智慧農業應用水平。包括推進主要作物種植精準化、設施種植數字化、畜牧養殖智慧化、漁業生產智能化等7項重點任務。
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信息化推進處處長王耀宗介紹,我國現在集成了遙感衛星、無人機監測和地面監測的網絡,對農業氣象、土壤墑情,包括病蟲害等各種環境的綜合因素,實現實時監測,能夠大幅度提高農業防災減災的實時監測和預測預報能力。
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負責人在解讀《指導意見》和《行動計劃》時表示,此次印發的文件中首次提出要加強智慧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通過打造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共建農業農村用地“一張圖”、開發一批智慧農業基礎模型和數字化工具,為各類智慧農業應用提供技術底座,幫助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低成本實現數字化轉型。
“力爭到2030年,高端傳感器、關鍵零部件、成套智能裝備等關鍵技術裝備取得重大突破,我國農業生產信息化率將達到35%左右。到2035年,關鍵核心技術全面突破,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農業全方位、全鏈條實現數字化改造,我國農業生產信息化率將達到40%以上。”該負責人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