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讀中國這十年丨研發經費超3萬億元 創新引領顯成效
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創新指數達到155.7,自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6.5%;其中,享受加計扣除減免稅企業所占比重指數、每萬名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指數、擁有注冊商標企業所占比重指數等3個指標指數年均實現10%以上的增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帶來的重大機遇與挑戰,我國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創新第一動力作用日益凸顯。
研發投入穩步提高。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從2012年的1萬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3.09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1.91%提升到2.55%;基礎研究投入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由4.8%提升至6.3%。
創新環境明顯優化。2022年,我國創新環境指數為160.4,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7%。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不斷提高,研發費用核算管理制度不斷完善。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加計扣除減免政策受惠企業達11.5萬家,是2015年的7.9倍;享受政策相當于減免稅額達2994.3億元,是2015年的6.7倍。
這是2023年11月29日在上海科技創新成果展上拍攝的機器人展品。 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人才儲備日益豐富。我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由2012年的324.7萬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萬人年,穩居世界首位。頂尖科技人才國際學術影響力持續提升,入選世界高被引科學家數量從2014年的111人次增至2022年的1169人次,排名世界第二。
創新成效持續顯現。2022年,我國全年發明專利授權數為79.8萬件,是2015年的2.2倍;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9.4件,比2015年多6.9件,是2015年的3.8倍。2022年發表科技論文214.7萬篇,比2015年增長30.9%。
這是2023年5月28日在上海虹橋國際機場停機坪拍攝的C919飛機。當日,由C919大型客機執飛的東方航空MU9191航班平穩降落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標志著該機型圓滿完成首個商業航班飛行,正式進入民航市場,開啟市場化運營、產業化發展新征程。 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我國創新發展水平持續提升,創新環境明顯優化,創新投入穩步提高,創新產出大幅增加,創新成效進一步顯現,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不斷增強。”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首席統計師李胤說。
創新引領,為我國經濟注入源源動力。
新經濟蓬勃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2022年,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等“三新”經濟增加值為210084億元,相當于GDP的比重為17.36%,比2015年提高2.6個百分點。以“三新”為代表的新興經濟不斷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已成為帶動經濟轉型升級、增強經濟活力的重要力量。
這是2023年5月26日在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拍攝的100量子比特相干光量子計算機(模型)。 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科技創新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新能源技術、大飛機制造、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這是2023年10月26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與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全家福”。 新華社發(韓啟揚 攝)
放眼全球,我國已成為全球創新版圖中日益重要的一員。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排名第11位,連續十年穩步提升,位居36個中高收入經濟體之首。
這是2020年12月4日,國家航天局公布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面展示國旗的照片。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全景相機環拍成像,五星紅旗在月面成功展開,此外圖像上方可見已完成表取采樣的機械臂及采樣器。 新華社發(國家航天局供圖)
這是2023年7月26日拍攝的“中國天眼”全景(無人機照片,維護保養期間拍攝)。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這是2023年5月26日在“探索一號”科考船上拍攝的“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該潛水器用于水下考古數據采集。 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這是在位于廣東省廣州市的廣汽埃安第一智造中心拍攝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第2000萬輛下線活動現場(2023年7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這是2023年6月11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拍攝的一座光熱電站(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記者:陳煒偉、潘德鑫
制圖:趙怡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