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趙竹青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首席總設計師姜杰。受訪者供圖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新一代載人火箭、中型運載火箭、可回收火箭等先進的航天技術進展如何?在商業航天發射方面怎樣加速布局?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首席總設計師姜杰。
商業航天市場正在蓬勃發展、不斷壯大
人民網:2月28日,長征八號火箭“一箭二十二星”成功發射,創造了中國火箭“一箭多星”的新紀錄,這也是一院在商業航天方面的新突破。長征五號系列、長征七號系列、長征八號、長征十一號等新一代運載火箭中,有哪些火箭是服務于商業航天發射的?和服務于國家重大航天工程的火箭相比,這些火箭有什么特點?
姜杰:長征八號運載火箭是我國新一代主力中型運載火箭,秉承了新一代火箭“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的發展思路,采用模塊化組合的方法進行研制,具有良好的繼承性、經濟性、先進性和適應性,可以滿足中低軌道高密度發射任務需求。其特點使其可承擔商業發射任務,滿足大部分市場需求。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是我國長征系列家族中首個固體運載火箭,也是首型適應多態發射的全固體運載火箭。長征十一號火箭具備發射周期短、發射場設施保障要求低的特點,可以陸上發射,也可以海上發射,主要用于支持民商小衛星及星座的快速組網、補網發射。
人民網:相比國外,目前中國商業航天發射還不多。您如何看待中國商業火箭發射前景?長征十一號和捷龍三號何時搭載衛星發射?何時會迎來這些火箭的一年多發?
姜杰:國內商業發射市場需求規模近年來發展尤為迅速。隨著國家政策逐步放開衛星制造和應用的權限,在傳統航天發射市場外,民營企業積極進入航天領域,商業衛星成為主要手段和最佳切入點。
中低軌衛星憑借技術門檻較低的特點,正在成為商業衛星的主要發展方向,未來市場將不斷壯大。根據艾瑞咨詢研究院的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已經公布的未來5-10年小衛星星座組網計劃12項,共計2200余顆(未考慮國網星座和天地一體化),遙感和通信衛星是主流。按照平均每次發射10顆衛星估算,需要220次商業發射。
捷龍三號(SD-3)首飛預計是2022年9月,2022年已經初步安排了2至3發發射任務,2023年度以后將滿足每年不少于5發任務,并呈逐年增長趨勢。
長征十一運載火箭近年來一直在承擔商業發射任務,已經將幾十顆小衛星送入太空,今年有4至5發發射任務,其中商業發射任務預計有1至2發。
“可回收火箭”正在進行相關技術攻關
人民網:可回收火箭技術是當前航天領域比較前沿的技術,一院也在進行相關技術試驗,目前進展如何?難點在哪?
姜杰:火箭回收是建設重復使用航天運輸系統的重要基礎,重復使用航天運輸系統的研制將實現我國航天運輸由一次性使用向重復使用的重大跨越,大幅度提升我國進出空間可利用空間的能力,就擁有解決落區安全、降低發射成本、推動技術發展的顯著優勢。
當前火箭回收相關的技術攻關正在開展,其技術難點主要包括發動機多次啟動技術、發動機推力調節技術、著陸緩沖機構的研制、高精度制導和控制技術、復雜氣動外形下的熱環境預示及大面積熱防護技術等。
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將使我國具備2030年前載人登月能力
人民網: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目前研制情況如何?它將突破哪些關鍵技術?具備哪些能力和特點?何時可以實現首飛?將如何助力月球探測和深空探測?
姜杰: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的研制當前正處于關鍵技術攻關及方案深化論證階段,火箭的研制將突破13項重大關鍵技術,其中包括多機并聯復雜環境預示與控制技術、高可靠健康管理技術、自主飛行控制重構技術、大承載輕質化結構與分離機構技術、高性能氫氧發動機、高性能液氧煤油發動機、高性能增壓輸送技術,這些技術決定了火箭的性能指標,是載人登月任務完成的基本前提,另外還包括高性能結構材料應用技術、快速測試發射技術、新型數字化技術、器箭一體化技術、電氣一體化技術、高能煤油技術,這些將影響火箭的技術水平,是火箭方案先進性的重要體現。
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的研制探索了高效的運載火箭研發制造模式,打造了安全可靠、性能先進的載人運載火箭系列,同時滿足載人月球探測及近地空間站后期運營需求。
載人登月一直是數千年來中國人追逐渴求的美好夢想,也是世界大國科技水平和國家實力的綜合體現,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使命召喚下,實現無人探測向載人登月的重大跨越迫在眉睫。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的研制將使我國具備2030年前載人登陸月球的能力,并為后續月球科考與開發、深空探測及空間資源利用打下基礎。
重型運載火箭研制還需八到十年時間
人民網:重型運載火箭將用于哪些航天領域?何時可以實現首飛?它具備哪些特點和優勢?
姜杰:重型運載火箭可以跨越式提升我國進入空間和利用空間的能力,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百噸級,地月轉移軌道運載能力50噸級,任務覆蓋面廣、適應性強,既可用于空間艙段、空間電站等近地軌道大規模發射任務,也可用于載人登月、載人火星/小行星探測、太陽系邊際探測等深空探測任務,使我國空間活動進入全新的大規模探測階段,保障我國在宇宙探索和空間開發中的優勢地位。
重型火箭是具有跨代意義的運載火箭,其研制需要八到十年時間。
重型運載火箭極具技術先進性,其研制必將伴隨運載火箭設計生產試驗相關一系列關鍵技術的集群突破,牽引運載火箭以及各類新型航天器的集群化發展,并輻射帶動航天相關產業全面發展,促進國家航天科技整體水平和綜合實力跨越式提升,強有力地支撐航天強國戰略。同時,重型運載火箭可為我國未來國際商業發射服務開辟新途徑,通過一箭多星、大型空間平臺、深空探測等任務的國際發射,帶動航天發射服務產業的發展。
重型運載火箭工程的實施,必將牽引精密制造、新材料、新工藝、新能源等相關領域科研能力、生產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使我國在一些關鍵領域形成引領世界相關技術發展的優勢能力,形成以系統創新為牽引、專業技術創新為支撐的良好格局,同時可對我國基礎工業發展和制造業產生巨大牽引作用,促進航空、船舶等其他相關行業的發展和跨域,帶動我國民用產業技術革新、產業升級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有力引領和推動科技強國和制造強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