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正式落地 校外培訓業將面臨新的局面
“雙減”釋放教育去產業化信號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意見》提出各地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等。受此影響,截至7月27日收盤,多家在美上市中概股年內跌幅超90%,跌幅約80%的達11家,教育股占絕大多數。
“雙減”政策正式落地,給校外培訓行業帶來的絕不僅僅是股價變動,更傳遞出此輪監管重點在于教育行業的“去產業化”。可以預見,校外培訓業將面臨新的局面。
轉向非營利性
《意見》明確指出,各地不再審批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也需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非營利性”“公益性”“做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是政策對校外培訓機構的定位。
長期以來,校外培訓機構發展迅猛,總量龐大、良莠不齊,無證無照機構屢禁不止。尤其是近年來在資本的裹挾下,販賣焦慮、過度宣傳,擾亂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儼然成為國家教育體系之外的另一個教育體系,違背了義務教育的公益屬性,破壞了教育的正常生態。
“許多培訓機構超綱超前教學,許多家長被培訓機構裹挾,認為如果不送孩子上校外培訓班,就會比其他學生落后。”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認為,校外培訓機構應該成為學校教育的補充,為學生在某些方面的興趣特長提供服務,如提供體育、音樂、舞蹈、美術、科技等個性化資源,豐富學生的校外生活。
“雙減”政策的到來,尤其是對學科類教育培訓的嚴格限制,將有效制止校外培訓機構對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的影響。多家上市公司表示,未來學科培訓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培訓業務將會受到較大影響。一些公司已于6月份推出新品牌,以提升孩子文學素養、文化內涵和藝術審美的課程為主。
拓展更寬賽道
今年5月份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發布“雙減”政策后,不少校外培訓機構已聞風而動,紛紛轉場作戰。5月28日,瑞思教育宣布品牌全新升級,并推出“然點科學館”“瑞思海芽成長空間”和“瑞思研學”三大新品牌,為教育用戶提供多元綜合的素質教育解決方案。好未來也在6月份推出包括英文戲劇、書法和棋道在內的素質教育產品。
記者注意到,《意見》的主要監管對象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類校外培訓,并未對義務教育階段非學科類校外培訓以及高中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作出明確規定,這給義務教育之外的培訓業務留下了一定空間。另外,我國普通高中生中還有部分藝術類學生和體育類學生,面向他們開設的藝術教育與學科教育,以及相當一部分的成人教育也可成為校外培訓行業的拓展方向。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雙減”政策出臺后,未來教育培訓行業的發展方向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培訓的形態方式可能會發生變化,但只要培訓需求沒有減少,校外培訓機構依然可能隱藏蹤跡繼續存在。“現在只是推倒了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意見》對校外培訓機構的影響究竟能達到什么程度,還有待觀察。”
引導培訓轉型
我國存在校外培訓熱,是群體性教育焦慮的表現。從根本上治理校外培訓熱,就要消除家長的教育焦慮。
此次出臺的《意見》除了要求從嚴治理、全面規范校外培訓行為外,也對“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提出了明確要求,如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優化教學方式,強化教學管理,提升學生在校學習效率;嚴禁給家長布置或變相布置作業,嚴禁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等。
儲朝暉表示,“雙減”措施下一步落實情況關鍵不在培訓機構本身,而在于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育是否能達到優質均衡,教學質量、效能是否得到有效提升。“因為現在中考職普分離依然存在,如果學校教學質量不好,在新的需求下,義務教育階段的校外學科培訓依然有可能死灰復燃。”儲朝暉說。
校外培訓機構終究不能取代學校,優質師資也應留在學校。長遠來看,只有減少焦慮才能真正減負。“雙減”相關政策的出臺只是走出了第一步,教育如何發展,尤其是如何平衡好學校教育和校外培訓兩個體系的關系,還需要全社會合力解決,未來的發展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